【分享】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要求和目标


信息系统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共同组成,能够用于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信息。信息系统出现的历史较短,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调查了解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据此建立正确的数据库,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为其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信息系统项目质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引入到信息系统项目中,能极大地优化信息系统项目质量,加强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要求
1、质量目标。建立质量目标的目的在于满足用户和相关方的要求、利益,确保项目实施的有效性。项目要实现的质量目标包括:高可靠性(容错率高、性能稳定、易恢复)、易使用性(易学习、易理解、易上手)、功能丰富、维护简便、使用高效、可移植性强。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对系统各个模块的质量目标进行定量,同时,应根据系统模块组成自下而上逐级达成各质量目标,最终实现整体质量目标,做到与质量方针承诺的框架相一致。
2、质量管理机构。任何质量管理措施的落实都依赖于良好的管理机构,项目的质量管理机构由项目经理负责,下设质保工程师、质量实施与控制机构、质量监督和验证机构三大部门。
3、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是指确保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责任制度,建立该制度的目的在于控制所有可能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迅速查明已有的或是潜在的软件质量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质量责任制应明确规定每个参与人员在软件质量上的责任、任务及权力范围,将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形成严密的质量管理系统,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可以迅速进行追踪,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提升软件产品质量。
4、质控实施及保证。系统质量管理的内容:(1)软件本身的质量管理。即根据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评审,确保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遵守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在开发A项目软件的过程中共开展了三次评审:第一次评审的内容为软件需求的合理性、概要设计的科学性、验证方法的适用性;第二次评审的内容为具体设计的可接受性、编程格式的规范性、基本功能测试;第三次评审的内容为物理检查、功能检查和综合检查,以确保功能设计达到要求,并交付验证程序与文档、各类接口的规格说明等。(2)软件配置管理。编制软件配置管理计划,对软件产品进行记录、修改,同时规定用于维护和存储软件的设施,对问题进行报告、追踪的步骤,解决软件问题的机构及其职责等。(3)工具、方法和技术管理。在软件设计过程中,为了确保设计质量达标,使用了数据库设计工具、软件配置管理工具,前者主要设计数据库物理模型、逻辑模型,生成与软件文档相关的数据字典;后者主要是对源代码清单进行更新管理,自动组织重新编译和连接的代码,在不同文档间实现对类似内容的检索,管理软件配置更新等。(4)记录和保存。即对软件开发期间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记录。
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1、投资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利用信息系统收集初始信息,包括从各级干部、卖主相似的企业、本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各种文件以及从书籍和杂志中收集信息,根据原始信息数据评价现存状态,识别目标、系统开发方法、计划活动等计划约束条件,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准确地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是保证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的关键所在。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时,应注意将用户进行分类,并区分开不同用户需求的层次及优先级。根据用户需求预测市场趋势,分析市场导向,据此制定投资行为计划,并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使投资决策者尽可能利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2、完善开发企业管理体系。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执行力两个方面都到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是企业成功的根本,信息系统项目能帮助完善开发企业管理体系。利用信息系统项目对企业的各种有效资源进行评估,分析企业发展战略、核心流程、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岗位描述、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七大模块,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制定出七大模块的项目控制流程图,结合企业各岗位的工作实际进行评估,用以评定该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职能,进而制定出企业管理体系。制定公司的目标体系和分解方法,设计目标管理应用表单,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内容节选自《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作者:王学光。文章收录于《文渊》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北京赛迪工业和信息化工程监理中心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