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华、倪光南、李伯虎等多位院士谈新型工业化(二)


(文章转载自:“信息化时代”微信公众号,来源: 中国电子报,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不得随意修改及盗用原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
新型材料是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型材料是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新型材料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它对产品性能、质量和创新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对整个新型工业化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具备很多优势,其中包括具体的市场、完备的产业链等。同时,我国政府一直将科技创新和新型材料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优势。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提档升级,提升智能化水平。从基础研究开始,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精准智能化学等改变学科研究范式的研究方向。同时,对材料加工制造等工业流程也要进行智能化改造,结合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等,大幅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加工的精准程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
产业基础再造与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础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后开创的新工业化道路,是新时期、新目标、新格局下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战略任务,以创新为主要动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核心路径,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基础再造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五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是打赢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围绕具有技术集中度和含量高、系统成套复杂、附加值高、带动性大等特点的重大装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引擎。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
智能制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智能制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它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生产模式、技术、生态。
智能制造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个性化定制、资源优化配置、绿色环保、促进产业升级、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实现人才结构优化等,进而加快推进中国工业的五个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的数字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使我国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智能制造有助于我国在重点领域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显著增强制造业企业实力,提升制造企业数字化普及率,推动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壮大,显著加强和提高我国实体经济的水平、实力及在全球的经济地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工业软件正在成为工业智能制造的核心

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要对人类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对新时期、新格局下,工业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尤其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制定出一套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的新方针、新举措,能有力地促进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将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中国庞大的制造业支撑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今天我们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实施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如何迅速补齐中国在工业软件领域的短板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业软件正在成为工业智能制造的核心,被誉为国之重器。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达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软件。这也表明工业软件在我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能。我国具有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在广阔的工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应用场景,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和人才队伍,再加上我国具备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人才优势,这为克服中国工业软件薄弱环节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们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新型工业化打牢人才基础

进入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重要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要趋势,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推动制造业发生根本性变革,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要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等教育资源的支持。高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和创造新的知识,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在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中都大有新作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型工业化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未来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将成为产业急需。着眼未来,需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提升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工程等新型工业化专业,培养更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